本文github项目:
我的codepen链接:the 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最近想找个小项目练练手,以便熟悉React,于是想到了“图像颜色提取”这个方向,也有的说法是图像主题色提取,颜色量子化,或者是叫由图像生成调色板,原因无他,只是因为漂亮!
“分析”的目的有这么几个:
- 主要颜色: main color 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,这样色颜色在设计中常常是用于背景色,提供沉浸式的体验:
- 平均颜色: average color 是所有颜色的平均值,和主要颜色一样可以用作背景色;
- 颜色量子化: 颜色量子化在这里相当于是在提取主题色,结果是图像中一系列主要颜色的集合,这些颜色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,也可以通过聚类算法生成。同时,主要颜色,平均颜色和主题色这几个因子都可以作为图像的特征,特征可以用于图像进一步分析,比如图像识别与检索,压缩等;
- 颜色可视化: 图像本身就是颜色的容器,这个“容器”也是一种可视化的呈现,我想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颜色——去除图像内容,仅呈现不同颜色的值和他们的权重,比如下面这样星星点点像星空一样可视化方案:
一、常见颜色量子化算法
1.1 中位切分法
中位切分算法首先把所有像素映射到RGB空间,在这个三维的空间里反复切分出子空间,最后将切分空间的像素求均值作为提取结果。分割区块时都选择所有区块中最大(最长的边长最大,或体积最大,或像素最多)的区块,切割点应位于边方向上,使得分割后两个区块的像素各一半的位置,以上是为中位切分法。流程如下(推荐阅读:):
1.像素映射到RGB空间:
2.区块计算:
3.中位切分:
4.反复切分:
5.计算区块的平均颜色:
这里推荐一个采用中位切分法实现(JavaScript)的颜色量子化项目:。
1.2 八叉树算法
八叉树算法的核心理念是用八叉树来划分颜色空间,然后合并叶节点来逐步聚拢颜色(量子化),八叉树的解释可参考,关键就是下面这两幅图:
1.建树过程:
2.合并叶节点:
具体的解释可参考文章:,作者还写了一个颜色量子化的node模块:
1.3 K-Means聚类法
K均值聚类的思想十分简单,可分这几步:
- 选取初始的K个质心;
- 按照距离质心的远近对所有样本进行分类;
-
重新计算质心,判断是否退出条件:
- 两次质心的距离足够小视为满足退出条件;
- 不退出则重新回到步骤2;
来看js的实现:
/*colors: 所有样本seeds: 初始质心max_step: 最大迭代次数*/kMC(colors, seeds, max_step) { let iteration_count = 0; while (iteration_count++ < max_step) { // divide colors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with duff's device classifyColor(colors, seeds); // compute center of category let len = colors.length; let hsl_count = []; let category; while (len--) { category = colors[len].category; // ...... } // quit or not let flag = hsl_count.every((ele, index) => { // ...... }); if (flag) { break; } } console.log("KMC iteration " + iteration_count); }
二、简单实现
2.1 大致流程
- canvas读取本地图像,做适当缩放;
- 统计颜色信息:颜色需要做量子化处理(Color Quantization),RGB空间中一共有255的三次方约1600多万种颜色,除以8能降采样到32000多种。RGB值组合为键值,统计每种颜色出现的次数:
let r_key = Math.floor(r / 8) * 1000000;let g_key = Math.floor(g / 8) * 1000;let b_key = Math.floor(b / 8);let key = r_one + g_one + b_one;if(keys.indexOf(key)<0){ // 未找到key,则新加入key}else{ // 找到则出现次数加1}
- 过滤颜色:过滤孤立的颜色(出现次数太少)和过亮过黑的颜色;
- K均值聚类: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K种颜色所谓初始值,由算法聚类出新的稳定的颜色中心;
- 计算主要颜色和均值颜色;
2.2 实验结果
这张图的原始分辨率是 1080 x 1800 ,缩放到canvas中分辨率是 216 x 360 (缩放规则是固定最大高度为360,按原始宽高比例缩放)。选择颜色降采样的间隔为 5,一共是提取了 6251 种颜色,过滤掉出现次数小于 4 和过黑过亮的颜色后剩余 2555 种颜色。K均值聚类的K设为 6 ,最终迭代次数是 10 ,耗时 106ms。
codepen的原始例子如下:
这方案执行下来会有一些问题:
- K均值种子点的选取对结果的影响较大;
- 计算聚类中心的时候不光是RGB三个值,还加入了颜色出现次数这个值,所以K比较小时,新的聚类中心可能不会收敛到醒目的点缀颜色上,这和我们的视觉感受是不一致的,但是如果选择K为10,对于上面的图像是能够收敛到红色的。
三、神经网络评分
这部分采用了,它应该是简单的BP神经网络。训练数据采用的是的热门图片。目前带评分的图像数据库比较少,而且评分往往是综合的,掺杂了其它(构图,主题,光影,人物等)因素,难以分离出只与色彩相关的评分,所以我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对训练数据进行了评分,所以结果会非常强烈的接近我个人的喜好。
另外神经网络的输入项也是比较关键的,因为它必须要正确反映颜色相关的图像信息,我提取的是:let info = { colorCount: (Math.log10(colorInfo.length)), average:0, variance: 0, top50Count: 0, top50Average: 0, top50Variance: 0, top20Count: 0, top20Average: 0, top20Variance: 0, top10Count: 0, top10Average: 0, top10Variance: 0, top5Count: 0, top5Average: 0, top5Variance: 0};
数据分为四类,评分从高到低分别是:100,85,75,65。
四、改进
4.1 颜色空间的选择
之前是采用的RGB空间,三个冷冰冰的数字并不能让我们很好的分辨不同色彩,于是这里我试着转换到HSL空间:色相(H)、饱和度(S)、明度(L),这三个颜色通道相互之间的叠加能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,这个颜色空间几乎包括了人类视力所能感知的所有颜色,是目前运用最广的颜色系统之一。
RGB和HSL的转换可参考。转换到HSL空间对于我们提取颜色的目标有以下好处:
- 原来的RGB中三个值一样重要,对于HSL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分别去处理三个通道,比如对于色相可以稠密采样,对于明度和饱和度可以适当稀疏采样;
- 对于不同颜色的控制更加精细准确,原始的RGB空间中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不同颜色之间他们的RGB值关系,但是对于HSL我们只要关注色相就可以了(其它两个通道也很有用,只是这里选择忽略它们);
4.2 二叉树与indexOf
影响整个算法运行时间的关键步骤是颜色信息的统计,而统计环节中最耗时的是key的检测,存储key的容器长度会越来越长,采用indexOf
的方式会越来越耗时,实验证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耗费在这一步上。所以不妨试试查找二叉树这样的数据结构,二叉树的优势在于每次查找的时间会指数级下降,以此加快程序运行。
indexOf
一致,甚至大部分时候还会略微多一点。我觉得原因在于:虽然每次查找重复key的时间减少了,但是每次新加入key的步骤变得复杂了,而且indexOf()
是 native code ,运行效率应该比我们自己实现的js代码高。综合起来看,在一定的样本量区间,还是使用原生的indexOf
效率更高,这个区间在本文指的是 1000~3000 种颜色,当然我还是相信当颜色更多的时候,二叉树还是有它的优势的。我实现的代码如下: 4.3 duff's device
这是个非常实用的技巧(经过我多次验证),感觉已经离不开它了!
let len = colors.length;let count = (len / 8) ^ 0;let start = len % 8;while (start--) { // do something}while (count--) { // do something }
测试结果:。
4.4 模糊加速
对图像进行模糊可以减少色彩的种类,从而加速提取算法,这应该是可行的,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到项目中,我探索的比较快,效果比较好的模糊算法的实现如下:
五、SVG与canvas动画
最开始只是想熟悉react,结果到后面,项目的重心就完全偏向于算法和动画了。我觉得React对SVG还是比较友好的,各种动画属性都可以放到state中。个人感受SVG动画相对于CSS的优势在于:更加灵活,更加容易完成复杂动画效果,兼容性更好,底层优化更流畅。
canvas动画的优势是比较流畅,SVG动画在移动端还是有很多肉眼可见的掉帧卡顿的,而且SVG会让HTML变得很大很乱,可能让有洁癖的你不舒服。不管什么动画最终都还是归结于:数学,比如: